書名:《瞭解孩子的天生氣質》

這本書主要在談父母如何瞭解孩子的天生氣質,並且依孩子的氣質調整教養方式,讓父母、孩子、環境這三者之間,能夠互相協調。

 

內容共分九章。緒論談何謂「氣質」,並且將氣質定義:

    氣質不能跟個性混淆,個性涵蓋的層面較廣,包括天分、智力、情緒狀態、幽默感及氣質,因此,氣質只是個性的一個部份,但氣質會讓一個人的好惡、行事風格、特性突顯,把它的個性彰顯出來。

    第一章接著介紹了氣質的九大向度,教父母如何分辨孩子的氣質,拿一個本子寫下來,記錄的內容越詳細越好,最重要的是要客觀描述孩子的氣質。下判斷時,盡量陳述事實,避免用負面的標籤。當你了解了孩子的氣質後,接著才能根據孩子的氣質去調整父母、環境,在這三者之間取得最好的平衡。

氣質九大向度(以下九大向度都是轉自於書上)

活動量指的是在睡覺、遊戲、工作、吃飯、穿衣服、洗澡和作其他日常活動時,身體的活動量。例如活動量大的孩子喜歡跑跑跳跳,總是一副活力充沛的樣子;活動量小的孩子,比較喜歡作靜態的活動。

規律性這個項度可以預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同的事情,孩子會做什麼樣的反應。對年幼的孩子,他們的規律性,很容易就透過觀察他們身體的動作和功能,例如:睡眠、飲食、排泄,就能明瞭……觀察孩子的生活步驟時,要把環境和進行中的事,一併考慮進去……。以睡眠來說,有的孩子會規律的到幾點就想睡覺,通常睡了幾個小時後又會醒來,有一個很規律的時間,讓父母容易預測;但規律性不高的孩子,可能就不知道他大概幾點睡,或睡多久,幾點會起來等。

趨避性要看孩子的趨避反應,可觀察孩子對一個新刺激是如何反應的。……試著判斷孩子的趨避反應是毫不懼怕,還是死命抗拒?也就是說,孩子對新鮮事物是毫不排斥、還是可以慢慢接觸它,還是一下子就甘之如飴?或者非常的害羞、退縮,至少要持續一陣子?當然,絕大部分孩子的反應是介於兩極端之間的。

適應力適應力是在趨避反應之後出現的一個較長時間的適應狀況……適應力的強或弱,是看孩子在做出本能的趨避反應之後,對週遭環境是不是很悅納,還是十分挑剔、不能接受?通常對新事物較能接受的孩子,適應力也比較好;而越抗拒新事物的孩子,適應力比較差。不過,倒不是所有孩子都是這樣。

反應強度反應強度指的是孩子用了多少力氣在他對事情的反應上面。……不管這個反應是正面的、快樂的,或者是負面的、煩躁的。一個反應度很強的人,會笑得很大聲,也會哭得很大聲;反應弱的只會微笑和低泣。例如以負面的生氣來講,反應強度高的孩子生氣是大吼大叫,反應強度低的孩子則可能是默默的生悶氣。

情緒本質注意孩子在各種不同情況下所表現的愉快,友善行為,以及不愉快、不友善的行為。情緒本質較正面的孩子,經常微笑,還不時的開懷大笑,與大多數人交往都很友善;換句話說,他很溫暖、開朗。而情緒本質負面的孩子,通常比較會有不愉快;不友善的行為反應,他愛挑剔、常抱怨、不喜歡與人打交道。

堅持度和專注力堅持度指的是,孩子的活動,能不因任何的阻撓或干擾而中斷的程度,比如門外的聲音、收音機或電視的雜音、其他孩子在屋內跑來跑去的吵雜聲,都不能影響他正在進行的活動。專注力指的是,在沒有任何干擾的狀態下,孩子對一項活動能持續進行的程度。堅持度跟專注力很相像,唯一的不同在於干擾所造成的影響。

注意力分散度注意力分散度並不是堅持度的相反,一位一個孩子可能很容易分心,但是仍然能馬上回到他手上正在做的事情上,並且一直做到完成。這樣的孩子會被認為是很容易分心,卻有很高的堅持度。

敏感度敏感度牽涉到孩子的反應閥,或者說:從外界來的刺激,像聲音、光亮、氣味、影像等的強度要有多強,才能激起孩子做出反應。這項特質跟注意力分散度不同,注意力分散度指的是:在刺激產生的那一刻,對孩子的行為所產生干擾的程度。而敏感度指的是:孩子能注意到刺激的存在並做出反應,即使他的反應只是一剎那而已。

    第二、三章談孩子的氣質對父母會造成什麼影響,並且教導父母如何面對孩子的氣質。首先要先認清父母最主要三項的責任到底是什麼:

(1)提供食物、保護、居住、健康的照顧,以滿足孩子生理上的需要。

(2)提供各種刺激、輔導和愛,以滿足孩子發展上、行為上、情緒上的需要。

(3)讓整個家庭跟社會關係和諧,以滿足孩子社會化的需要。

    孩子的氣質會影響到父母對他的照顧方式。當然,除了孩子的氣質,還會有其他的因素會影響到照顧者,但作者已先聲明,這本書僅談孩子的氣質,以及氣質對父母教養方式的影響。

    了解了孩子的氣質之後,首先要自我評估,哪些氣質可以接受,哪些要立刻處理,哪些可以忍受、或不能忍受,接著開始排定優先順序。排定優先順序可以讓父母知道孩子的那些氣質要先處理,避免惡性循環。例如父母親不能忍受孩子情緒反應很大,發起脾氣來總是大吼大叫,這時候可以先對這方面做出因應,避免因為孩子這樣的行為,讓父母與之吵架,越吵越大聲,讓情況弄得更糟糕,也會讓這樣的情況更容易發生。

    看清了孩子的哪些氣質讓你很滿意,哪些氣質又讓你很困擾之後,就要來排定優先順序了。首先,先把他們記下來,根據嚴重程度排列順序,哪幾項讓你最受不了,哪幾項你還可以忍受,哪幾項你能無所謂?接下來……調整你帶養孩子的方式,讓孩子的氣質跟所提供給他的環境,有最好的配合。

    最後調整對孩子的教養方式,讓孩子的氣質、環境三者之間能夠互相調合。   

    如何面對孩子的氣質,要先了解父母的目標是──有效的親職有效的親職並非是要父母時時刻刻保持完美,而是希望父母能夠因應孩子的特質,採取有效的方式來教養孩子。在一般性的做法當中,作者提供了四R的方法,即覺察(recognition)、修正(revision)、放鬆(relief)、尋求諮詢(referral)。察覺是了解孩子的氣質,以及知道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之間有什麼問題,接著擬訂方法,依孩子的氣質去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這期間盡量放鬆自己的心情,避免造成關係的惡性循環。最後,如果孩子的情況都沒有改善,應立即尋求其他專業諮詢。

 

接著談孩子的氣質與行為問題之間的關係、氣質對一般孩子與殘障孩子在發展上的影響以及氣質與孩子身體健康的關係。

「行為調適」包括兩個層面:外在與內在。意思是說:從外表看起來,孩子是否發展得很好,或者他在與人接觸、工作時,表現如何;而從內在來說,指得是:孩子對自己的滿意程度、想法跟感覺,是否都調適得很好。要評估行為調適有多成功,有幾個方法。行為調適上的成功與否,可以用社會關係、工作表現、自我關係、內在狀況,和應付壓力的方式,來加以評估。

行為問題是指孩子做的事已經造成了困擾,而氣質則會影響孩子面對壓力或改變的方式。父母親應該可以針對孩子的氣質幫助孩子面對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壓力。氣質會影響孩子面對壓力或改變的方式,但是適當的利用孩子其他的氣質,也能夠使孩子調適的很好,因此作者才會強調氣質並沒有好壞之別,端看如何去引導、協調。例如堅持度高的孩子個性比較頑固(頑固這個詞較偏向負面的字眼),但堅持度高的孩子也許在面對外在不好的誘惑時,也通常能夠有所堅持,不被影響(例如堅持度高的孩子,在青春期時,可能比較不易受到同儕影響。這還得要視堅持度與其它氣質、環境、父母教養方式的交互影響)。因此作者說:

    氣質雖會造成行為上的問題,但是氣質也可以幫助孩子做行為上的調適(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面對新鮮事物或具挑戰性的情況時,氣質會帶來怎樣的行為表現,就要看周遭環境與孩子的氣質之間,落差有多大。

    於是作者提供了解決行為問題的步驟如下:

    相關問題分析→設定目標→評估孩子的行為→定下一個解決的方法(我能做什麼?盡量配合孩子的氣質、對孩子的氣質,給予更多的諒解與寬恕、重新評估孩子的一般行為、詢求幫助)→結果

    這些解決問題方法可以做為我們在教養孩子或教學上的參考。在幫助孩子調適問題行為時,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問題行為產生,接著要設定明確的目標,不一定急著要立刻改善孩子的問題行為,應該一步一步慢慢來,除了有一個大的目標之外,以下有許多的子目標,例如開始改變自己的態度、改變對孩子的溝通方式、削弱孩子負面的行為、改變親子的互動方式……接著評估孩子的行為有沒有改善,計畫是否要改變等,如果尚無法有效解決,是否應該要尋求其他人的意見等,這些都是我們可以改變的。

在談論到特教的孩子中,作者特別強調是指非腦傷的孩子。

    有發展障礙的孩子,就跟發展正常的孩子一樣,也有自己天生的氣質特性。近來的研究還發現,除非發展障礙來自於腦傷,否則發展障礙的孩子所擁有的氣質,與正常孩子無異,也有相同的九個氣質向度,情況完全跟正常孩子一樣,有些發展障礙的孩子比較害羞,有些還是很活潑的;有些很堅持、頑固,有些很有彈性。不管是哪一種氣質特性,都會影響到這些孩子的發展、行為,以及對他們的照顧方式。

    在醫療照顧方面,也可以視孩子的氣質來檢視是否孩子是否有得到較好的照顧。書中提到有些孩子的反應強度是比較低的,即使病情已經很嚴重,孩子的反應並不會太大,因此會使父母忽略他的需要。如果父母能夠視孩子的氣質改變其對孩子的照顧方式會比較好。如果父母真的不能確定孩子的病情,就應該直接尋求專業的醫生。

    當孩子生病或受傷時,視他的氣質特性調整給他的醫療照顧方式,對孩子會比較有幫助。假如照顧孩子的醫生或護士,不了解孩子的氣質特性,你得把你對孩子的了解告訴醫生與護士,也把你覺得他的反應會如何影響到他的健康,及給他的醫治效果,讓醫生或護士知道。

    等到孩子年齡大了一些,孩子離開家庭,與社會的互動越多,便談論氣質在托兒所、幼稚園的影響以及不同氣質的孩子對壓力與危機的反應。

    孩子的氣質會影響老師對待他的態度,而老師對孩子的態度,又會影響孩子在學校中的行為與學業表現。

    其實,孩子的氣質會影響周遭的人對待他的方式。父母親除了了解自己孩子的特性,也應該與老師一起協調,告訴老師孩子有哪些特性,與老師一起商量,討論出教育孩子的適當方法。

    在學業方面,氣質也會對孩子的學業表現有所影響。

    不論孩子的智力是高是低,某些氣質特性,尤其是對事情的堅持度及能專心的時間,不管是由父母來評估,或由老師來評估,都跟孩子的學業表現有直接關係(其中沒有一個是注意力欠缺/過動症孩子),堅持度越高、專注時間越長的孩子,學業表現都比較好。不容易分心,活動力較低,也與氣質有同樣的關係。

    雖然氣質會造成影響,但是父母還是可以用其他的方法讓孩子學習。例如孩子容易分心,可以提供一個安靜的空間,減少孩子分心的機會;專注時間不長的孩子,可以將工作分成好幾個細項,讓孩子逐步完成;面對活動力高的孩子,也可以將活動當成一個誘因,讓孩子完成工作,再帶他出去玩。

(標楷體的部分是書本的內容)

        在讀這本書時,我了解到孩子、父母和環境這三者之間是會互相影響的。這本書肯定了孩子的每項特質,這些特質是孩子生下來就具備的,必須強調的是這些特質的意義是一體兩面的,不能說是好的也不能說是壞的,的確,有些孩子的氣質是屬於好帶養,有些孩子的氣質是難帶養的,但父母可以藉由了解孩子的天生氣質修正自己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因此孩子的氣質會影響到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態度和方式,兩方面會互相影響。

     與其強制的將孩子形塑成我們要的樣子,不如因勢利導,了解孩子的特質,並且將它引導到正向的軌道上去。這九種特質就像是九種不一樣的材料,在美術課程中,我們知道不同材質的材料,有它本身的特性,藝術家必須根據材料的特性,做不同的應用;孩子的氣質正是如此。由於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氣質,不同的氣質之間也會互相影響,造成了學生的個別差異,而我們應該要根據學生的特性,選擇不同的對待方式。

     這本書也給我另外思考的空間,作者提出孩子天生具有九大氣質,是否還有其他的氣質是作者沒有提到的?作者在最後提了幾個問題都是現在沒未研究成功的,例如孩子的氣質是否在母親的懷孕時會受到藥物或所吃食物的影響,以及氣質特性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何時會發生最大的影響,這些都是我們尚未確知的。而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把握已知、能實行的部分去做最大的努力。

     最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氣質,即使是成人,也會有自己的氣質,但是經過社會化的結果,相較於孩子,成人比較有能力來面對整個社會環境。在教育上,我們主要的責任要幫孩子培養成長後能夠在社會上立足生存的能力,在教育過程當中,「氣質」可以成為我們的一項工具,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當我們更了解孩子,我們就可以調整我們的方式,並且用更適合他的方法來教育他。

 

參考書目:

《瞭解孩子的天生氣質》威廉‧卡里,呂素美譯‧新迪文化‧台北縣‧1999年六月初版一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心照不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